我不是一個專職的作家,但我很喜歡寫些散文,

       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   除了可以是一種生活的調劑外,

               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   更可以藉此分享我的一些理念與感觸。

 

 

我發現,有的時候我用心地把一些想法給講得巨細靡遺,

但卻不一定得得到太多的共鳴,反而有的時候稍微留下一點空間,

讓讀者自己去想像、咀嚼,所得到的效果反而更好。

 

或許現代人都不喜歡太生硬、刻板的表達方式,

是以我將我的寫作定位稱之為「七分熟的散文」,

原理就像烹牛排一樣,

全生的固然另人食不下嚥,全熟卻也讓人消化不良。

七分熟的,不會太生硬,熟中帶軟的論述,

相對而言較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。

 
 
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

 

 

我的寫作心得似乎也與某些人的生活心得相當類似。

 

曾聽過許多為人師表、父母的過來人分享:

對下一輩講道理的時候不要太強硬,不要太教條化,

若是過了頭,反而適得其反,讓人聽不下去。

看樣子,在教育學上「七分熟的教導」也常能出奇致勝。

 

現代人自尊心強,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被說教的感覺,除非是特例,

否則太過生硬的「全熟式教導」,或是太強調人本,

太過放任的「全生式教導」,都可能會落入極端,

而使原先的美意達不到果效。

 

 
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如果寫作的人多寫一點「七分熟的散文」,
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為人師長、父母者多用一點「七分熟的教導」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牧師講道時多講一點「七分熟的講章」,

                    甚至我們責備人時若拿捏住「七分熟的批評」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別把人給責備透了
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也許在效果上,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。

 

 

面對不同的對象、時機、場合,

您當下的表達方式需要幾分熟?...值得留心、玩味。

 

【上帝的小叮嚀】

 

    寡少言語的,有知識;性情溫良的,有聰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箴17:2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kouchur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