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健康意識抬頭,越來越多民眾都開始注重養生之道。
其實要讓身體健康並不難,由於水份是組成人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,
只要掌握喝水時間與量,就能維持身體細胞的正常運作與促進新陳代謝。
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cc以上的水但要選在什麼時機喝水?
怎樣喝水才能有效被人體吸收呢?

從人體的經絡運行來看,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早上五點到九點,
是走到大腸經與胃經,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空腹喝水,
可以使腸胃甦醒、有助於清除宿便。
 
下午三點到五點則是走到膀胱經,這段時間補充水份,
則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、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。
 
此外,專家也建議,睡前可適當飲用一小杯水,
可以維持血液流暢,防止腦血栓的形成。

喝水除解渴、調節體溫、運輸養分之外,還有幫助減肥的功效。

根據伊朗籍的貝曼格利醫師研究,由於飲食習慣是根據
飢餓的疼痛、渴的感覺有關,兩者都是表現在身體同一部位,
因此經常過度進食的人,通常是因為身體缺水,而把渴的感覺誤認為餓。
 
要解決這個問題,就是在三餐進食前半小時喝一杯水,
餐後兩個半小時再喝一杯水;如此一來,進食量也會明顯減少,
但晚餐過後應減量,以免造成水腫。

此外,提醒民眾喝水時不要太常喝冰水,應以接近室溫的冷水為佳,
可減少對腸胃的刺激。
 
日本醫學專家也研究指出,在水質上如果能飲用經過電解後的鹼性水
(pH值介於9.0-9.5為佳) ,由於是屬小分子團的水,較易於人體吸收,
滲透力强,長期飲用也可有效改善腸胃道功能,
像是消化不良、胃酸過多等症狀,針對生活壓力大、
經常外食的上班族群,算是簡單又健康的保健之道。

日前中國科學界也針對長壽村研究,提出長壽的秘訣,
除了健康飲食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開朗外,最重要的是飲水健康。
由此可見,「藥補不如食補,食補不如水補」,
給身體喝水,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,但提醒腸胃較虛弱的民眾,
喝水時最好小口小口地飲用,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!

 "日盛藤" 這道草藥偏方, 目前我所接觸的-最最苦,
功能超強-肝癌,腎癌,大腸癌...三種中期同步照排除.

最最苦 -  比 "馬錢" 還要苦十幾倍. 簡直半天苦,
但是不容易種植培養.  
常言 : 干苦人連撿查錢出不起, 只有預防併排除作得好.
老一輩的客家人才知道  "馬錢" 好用,
網路上可以查查其功能與作用,要根 冰糖 配用.  有些中藥店無庫存量.

怕癌症找上門 大腸鏡檢驗暴增

【聯合報╱記者施靜茹/台北報導】2009.04.07 04:47

想做大腸無痛鏡檢但還是怕痛,醫師說,
大腸鏡管徑約一般男人食指粗細,有病人覺得檢查會痛,
主要是拉扯到腸系膜和管徑粗細關係不大,與醫護人員的經驗較有關係。

本報資料照片

害怕得大腸癌,最近上醫院檢查的人愈來愈多。
醫師提醒,年過五十歲和有家族史的人,
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。

「我想做大腸鏡檢查,要排多久才輪得到?」
自衛生署公布大腸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,
醫院大腸直腸科門診人數暴增,大腸鏡成了熱門檢驗項目。

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說,
不少兩三年前被檢出糞便潛血陽性的患者,原本未回診,
最近紛紛回醫院報到,而且希望愈早做大腸鏡愈好。



邱瀚模指出,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病例中,約三成可能是大腸癌,
但若超過五十歲、糞便潛血陽性或糞便潛血檢查一次陰性、一次陽性者,
都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認。

北醫健檢中心則統計,近幾個月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六百多名民眾,
發現有三例大腸癌,患者年齡都超過五十歲;
另外,每五個受檢者,就有一人有大腸息肉,男多於女。

有人一聽到有大腸息肉,就擔心是不是癌症?張君照表示,
大腸息肉可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性息肉,腺性息肉變成癌症的機率較大,
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性息肉有關,
另外,腺性息肉愈大,愈有可能變成癌症,
如超過三公分,會有兩到三成機會轉成大腸癌。

書田診所主任醫師胡煒明指出,增生型息肉通常較小且平滑,像山丘狀,
腺性息肉則像乳頭狀,常比較大;
但如果是較大的增生形息肉或較小的腺性息肉,
檢查時容易令人混淆,不易診斷出來。

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王森德說,有息肉不必驚慌,
但最好徵詢醫師,依據息肉大小、細胞形態、
過去病史與家族史,規畫後續追蹤。

他也提醒,家族中若有一位一等親是大腸癌患者,
則罹病率是一般人二到四倍;若兩位一等親是大腸癌患者,
罹病率更提高到一般人的三到六倍,最好提前四十歲就做檢查。

※延伸閱讀》糞便潛血 罹大腸癌率增百倍
【2009/04/07 聯合報】@



吃蔬果、也運動 柴松林罹大腸癌

【聯合報╱記者施靜茹/台北報導】2009.04.07 02:25 am

 
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去年底意外發現罹患零期大腸癌,
昨天以自身經驗提醒國人,
即使平日飲食多蔬果、有運動,也要注意大腸癌的預防篩檢。

衛生署日前公布,九十五年大腸癌新增病例超過一萬例,
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,已超越肝癌。
 
值得注意的是,幫柴松林開刀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吳志雄,
去年六月也才切除大腸腺性息肉,
八成的大腸癌由腺性息肉衍生而來,大腸癌令人聞之色變。

柴松林七十四歲,過去一直有健檢習慣,
但近兩年,他忙著替社福團體募款,心想身體沒異狀,排便也正常,
也就沒做大腸鏡檢查。
 
直到今年春節,署立雙和醫院院長邱文達探望他,
並以全身健檢做為「新年禮物」。
這一檢查,才發現柴的大腸裡,長了兩公分的腺性息肉,
並出現細胞分化不全,可能致癌,被診斷為零期癌。

柴松林平常有機會就走路,如果坐公車,也會刻意提前幾站下車走路,
飲食也吃不少蔬果,他說:「就是自認生活正常,才忽略了檢查。」

柴松林在北醫附設醫院接受治療,請院長吳志雄開刀,
零期癌主要以外科手術治療,吳志雄改用出血量較少的腹腔鏡手術,
開四個三到四公分的傷口,切掉息肉。

巧的是,吳志雄去年六月,也才開刀拿掉大腸腺性息肉。
吳說「因為怕吃瀉藥(健檢前要先清腸),都沒做健檢,
這方面我算是不及格」。他鼓起勇氣受檢,一檢查就發現腺性息肉,
還好發現得早,不然也有可能演化成癌。

而建議吳志雄去做大腸鏡的是北醫前院長潘憲,
做了四十年肝膽胃腸科醫師,日前陪太太做生平第一次大腸鏡檢查,
也發現增生型息肉,因屬良性息肉,切除後無大礙。


【2009/04/07 聯合報】

《大腸癌》初期沒症狀 排便會痛要注意了

【聯合報╱記者施靜茹/台北報導】2009.04.07 02:25 am

大腸癌來勢洶洶,有人不到卅歲就罹病,醫師建議民眾,
少吃高油脂食物及紅肉,多吃蔬果加運動,有助遠離大腸癌。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說,研究顯示,
不少三代罹患大腸癌的家族,第一代發病年齡約八十歲,
第二代會提前到約六十歲,第三代則四、五十歲就發病。
 
張君照曾有一名卅歲的男病人,祖父和外公都得過大腸癌,
男病人沒有任何症狀,因為有家族史,聽親友建議來檢查,
果然在大腸發現一顆一點五公分腫瘤,經病理化驗發現是惡性,
趕緊手術切除,張君照說:「病人若再拖一兩年,可能就得做人工肛門。」

他表示,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,有人
會常有便意、大便次數增加,或大便變細,
也有人肛門排便時會痛或有血,以為是痔瘡或腸炎而延誤就診,
其實有家族病史或年過五十歲的高危險群,都應提高警覺。

張君照說,如果右側大腸有癌病灶,因食物消化到此的殘渣為液體狀,
病人症狀常是
摸到腹部腫塊、下腹隱痛、貧血、食欲不振,或會惡心、嘔吐。

左側大腸由於比較窄,主要為儲存大便,食物殘渣為固體狀,
有癌變的話,症狀為
大便帶血及黏液,大便次數增加,並容易便秘或腹痛。

張君照指出,
常吃高油脂、低纖維或紅肉等食物,是罹患大腸癌危險因子,
另外,愛喝酒、愛吃炭烤或煙燻食物,也容易致病。
【2009/04/07 聯合報】


《大腸鏡檢驗》無痛檢查 有麻醉風險

【聯合報╱記者施靜茹/台北報導】2009.04.07 02:25 am
 
怕痛,不少人選擇先麻醉再做無痛大腸鏡檢和乙狀結腸鏡,
但醫師強調,無痛鏡檢要面臨麻醉風險,
而乙狀結腸鏡無法一窺大腸全貌。

目前大腸癌篩選,坊間多以糞便潛血檢查及乙狀結腸鏡檢查為套裝組合,
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說,
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報告,若只做這兩種檢查,
仍有兩成五患者無法發現罹患的大腸癌。

張君照指出,這是因一部分大腸癌發生位置,
是在右側大腸(包括升結腸及盲腸),而乙狀結腸鏡檢查無法深入此處。
日本國立癌症中心也報告,近年右側大腸癌發生率也有增加情形,
若要做大腸鏡篩檢,以全大腸鏡為宜。

張君照表示,無痛大腸鏡檢查,患者也可能因此不會反應疼痛,
相對增加腸穿孔風險,而年長者也需擔心麻醉會抑制心肺功能。

過去也曾有民眾做大腸鏡後,發生急性大腸炎的病例。
張君照指出,做大腸鏡前,應徹底清腸,
將殘留的糞便完全清除,做大腸鏡比較不會痛。

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說,無痛及傳統大腸鏡檢查,
對有經驗的醫師差異不大,但如因容易焦慮,
或腹部曾開刀有沾黏的人,會建議選擇無痛大腸鏡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nkouchurch 的頭像
    linkouchurch

    linkouchurch

    linkouchur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